首页 文章

内蒙古 科尔沁 来历

时间: 2024-09-20 09:57:37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其真实性存疑,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请谨慎甄别。)


科尔沁一词

“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最早记载于502-557年间南朝梁国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在其卷五十七魏虏记述道:北魏拓跋鲜卑人,呼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守门人为可溥真,带杖人为胡洛真。鲜卑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清末著名的蒙古史学者沈增植认为“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带杖人“胡洛真”为北魏军事组织中的宫廷侍卫军。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怯薜军(侍卫军)中,也存在着类似职能的带弓箭人“豁尔臣”。

《蒙古秘史》卷七记载,1204年成吉思汗组建怯薜军,规定怯薜军中的带弓箭人“豁尔臣”与散班、护卫等在汗帐周围人班值勤轮流守卫。看来北魏拓跋鲜卑带杖人“胡洛真”与蒙古带弓箭人“豁尔臣”均是持杖和持弓箭的御前侍卫军。“豁尔臣”现代蒙语准确的发音为“Horqin”,汉文写成“科尔沁”,意为弓箭手。

成吉思汗称帝前,曾将其帐殿护卫编为科尔沁,由其弟哈布图哈萨尔亲自指挥,因此科尔沁又为蒙古军事机构的名称,1389年,明太祖在蒙古人兀良哈部落领地设泰宁、朵颜、福余三个指挥司,元后乌梁海酋领为福余都指挥,后自立国号为科尔沁。

科尔沁部

科尔沁,在一些明清资料中亦作火尔慎、好尔趁、廓尔沁等,都是指蒙古科尔沁部落。

1206年斡难河源聚会,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赐予其弟勇猛善战的哈布图哈萨尔4500封户,封地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历经元朝一代,其后裔都在这里驻牧、繁衍出众多的蒙古部落。

1425年,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之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被瓦剌部所败,避居嫩江,号称嫩江科尔沁(后简称科尔沁),以区别同族阿鲁科尔沁,并逐渐强盛,分衍出左右两翼各前、中、后三个部分,即后来形成的科尔沁两翼六旗。“科尔沁”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成为蒙古部落的名称和蒙古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

因此,生活在通辽市(哲里木盟)的蒙古族人民,至今以“科尔沁人”自诩。

科尔沁区名称中的“科尔沁”便是如此历经时间流转,带着寓意得名而来的。

科尔沁区的“前世今生”

1912年

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将东起巴林他拉、西至爱新庙(现育新镇幸福村)、南至小细河(现洪河)、北至西辽河南岸的南北宽约30里,东西长约50里、面积67000多垧的土地出放开荒,史称“巴林爱新(取‘爱新’音)荒”。同年12月,荒务局总办黄仕福会同卓里克图亲王暨在事汉蒙各员踏查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岗、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之便利,尤为他处所不及,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现科尔沁区),以设治管理。后随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百姓肩挑行囊陆续迁徙此地垦荒谋生,人口日益增多。

1914年

将巴林他拉改为通辽镇,隶属奉天省辽源县(现双辽市)管辖。

1918年

成立通辽县设治委员会,始设通辽县,隶属奉天省洮昌道。

1949年

8月,通辽县随哲里木盟由辽北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1年

7月,将通辽县城关区划出设立通辽市,为哲里木盟行政公署所在地。在通辽县城关区、三合村、四合村、建国村的基础上成立通辽市。

1958年

10月,通辽市县合并,沿用通辽市原名。

1965年

1月,市县正式分设。

1969年

7月,通辽市、通辽县随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

1979年

7月,通辽市、通辽县再次随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86年

7月,通辽县并入通辽市。

1999年

1月13日,撤销县级通辽市,成立科尔沁区,撤销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注:1999年1月前通辽市属原县级通辽市)。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新设科尔沁区政区域。

科尔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部边缘的科尔沁草原。地理坐标为北纬43°22'~43°58',东经121°42'~123°02'之间,南同科尔沁左翼后旗接壤,西与开鲁县为邻,北及东和科尔沁左翼中旗毗连。全区地势平坦,坡降10%左右。西辽河、清河、洪河自西向东穿越全境,总流程338.4公里。

如今的科尔沁区,享有“中国少儿版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转保护传承基地的美誉。在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的科尔沁儿女,在不同的岗位上执着坚守、开拓创新,继续书写着科尔沁区的故事与传奇。


上一个 象雄 阿里 吐蕃 古格 什么关系 文章列表 下一个 “回家”哈萨克语|哈萨克语 回家相关30个词

最新

工具

© 2022-现在 工具狗,工作学习小助手

沪ICP备17002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