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时间: 2024-11-07 18:09:30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其真实性存疑,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请谨慎甄别。)
“天问”一词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也可以指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名称。以下是关于这两个“天问”的详细解释:
一、屈原的《天问》
1. 背景与创作
作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创作时期:先秦时期。
内容特点:《天问》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以及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2. 主要内容
《天问》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宇宙、自然、历史、神话等方面的疑问,如“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等。这些问题涉及宇宙起源、天地结构、日月星辰运行、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多个方面,显示出屈原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精神。
3.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
思想内容: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
文学地位:《天问》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天问”
1. 任务命名
2020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
2. 任务计划
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天问一号实现了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对火星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探测。
天问二号:计划于2025年前后发射,开展小行星探测任务,主要目标是对一颗近地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等探测。
天问三号: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天问四号:同样计划于2030年前后发射,主要开展对木星和木卫四的环绕探测任务。天问四号包括两个探测器,其中主探测器将深入木星系并进入木卫四的轨道进行探测;较小的副探测器则将对天王星进行飞掠式探测。
3. 科学意义
“天问”系列行星探测任务是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学水平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些任务不仅有助于增进人类对宇宙和行星的认识和理解,还将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天问”既是一首充满探索精神的古代长诗,也是中国现代行星探测任务的重要名称和标志。两者都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和探索精神。